涉农贷款余额达29.31亿元,较年初增长36.69%,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2.71%,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率达97%以上……这些亮眼的数据,彰显了在人民银行阿里地区中支带领下,阿里地区金融系统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当下,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正在阿里地区徐徐展开。

壮大特色产业

“哞……哞……”走进改则县珠玛日村野血牦牛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老远就听到了阵阵牛叫声。


【资料图】

一大早,格桑大叔就忙着给合作社里的牛准备早饭,粉碎草料、清扫牛槽、喂草喂水、清理圈舍,看着一头头快生小牛犊的“牛妈妈”,格桑大叔脸上满是喜悦。

格桑大叔以前一直靠养牛和种地为生,但因家里牛少、土地贫瘠,常年在贫困线附近徘徊。

“我赶上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以自家牦牛入股、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一年下来多挣了好几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格桑大叔感慨地说。

合作社负责人嘎玛扎西对记者说:“我们的野血牦牛经过与野牦牛杂交后,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采食范围广,比家养牦牛产奶量增加1.5倍,产肉量提高30%左右,犊牛成活率达98%以上,价格也要贵上一倍多,养好了能挣不少钱。”

据嘎玛扎西介绍,合作社成立以来,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养殖规模一直无法扩大。正在一筹莫展时,嘎玛扎西了解到“野血牦牛贷”并及时申请,很快便从银行获得180万元贷款。如今,合作社里改良后的野血牦牛已达600多头。

近年来,阿里地区为推动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创新政府引导、农牧户参保和金融支持模式。人民银行阿里地区中支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野血牦牛贷”“民贸民品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精准助力农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截至今年10月末,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1.93亿元,其中合作社贷款余额达2467万元,较年初增长85.91%。

帮助农户致富

从札达县底雅乡向西出发,行驶大约25公里,就到了有名的民族团结边境村——什布奇村,整个村落掩映在成片的黄杏树、苹果树间。

什布奇藏语意为“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这里日照充足,最高气温可达20度,有种植水果的传统,且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村里每户都种植杏、苹果、桃等水果,最多的种了300多株,最少的也有60多株。去年,什布奇村的水果年产量达到4万斤,销售3万斤,户均增收上千元。

在村里的一处果园里,一颗颗色泽金黄的杏挂在枝头,桑旦卓玛正忙着采摘。“种水果好啊,不仅使村里的绿化变好了,果子还能卖钱。金融政策也好,听说我栽种果树不仅保护生态,还能增收致富,去年银行又给我贷了30万元,我就补种了树苗,增加了浇灌设备,补充了防虫药品,收入还能翻一番。”桑旦卓玛高兴地说。

虽然什布奇是西藏最偏远的边境村之一,但在这里,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一样不少,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人民银行阿里地区中支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农户增收致富为目标,持续强化金融创新,积极探索“生态+金融”融合发展新路径,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助力更多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截至10月末,全地区农户贷款余额达12.53亿元,较年初增长5.38%。

支持大众创业

走进噶尔县典角村,记者在小卖部见到了村民尼吉。2012年处在困境的她从当地农行申请了4万元贷款,建起了“尼吉小卖部”。生意变得红火后,尼吉又开了一家茶馆。没过多久,当地金融机构在“尼吉小卖部”建起了“三农”金融服务点,并每年为她发放7000多元的工资。

2016年,当地金融机构再次为她提供了5万元的信贷资金,将小卖部改造成为小超市,茶馆也进行了翻新,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加上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全家在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如今,尼吉家年收入达10多万元。

生活越过越好的尼吉没有忘记身边的村民,每年冬天她都会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虽然送去的物资不多,但希望他们能感受到一点温暖。”尼吉笑着说。此外,尼吉将自己多年的从商经验毫不吝啬地向村里的妇女倾囊相授,帮助大家走上致富路。

如今的她,不仅是典角村的致富带头人,还有着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最美家庭”、噶尔县“最美家庭”、自治区“巾帼脱贫攻坚女能手”、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项荣誉,2022年她光荣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近年来,人民银行阿里地区中支紧紧围绕“双创”要点、难点、痛点,强化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和信贷传导,先后制定“双创”贷款监测制度、报告制度、量化考核制度,推动设立创业担保基金,通过频吹金融政策暖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驶入快车道。截至10月末,全地区“双创”贷款余额达2.21亿元,年内新发放9685.68万元;通过创业担保基金发放贷款6笔、金额达131万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