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为此,银行业通过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为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民营、小微企业是稳就业的主力军,在经济稳增长、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一度遭遇困境。银行业迅速出手,通过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为民营小微企业重焕生机、稳健发展提供坚实土壤。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民营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同时,报告明确,“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这无疑为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注入“强心剂”,也激励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

民营小微企业信贷资源保持充沛

疫情反复冲击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也受到严重影响。市场在关注,金融业助企纾困政策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一份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8.0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3万亿元,同比增速24.10%,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18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811.04万户,同比增加626.39万户。

今年前9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3.8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3.81万亿元),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介绍,2022年以来,银行系统从四个方面加大了对疫情期间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一是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许多银行在年初就明确民营企业服务目标,合理提高业务考核权重,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第二是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在贷款方式上,很多银行根据民营企业经营实际,减少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增加信用贷款投放。第三是业务流程持续优化。许多银行通过推广预授信、行作业、简化年审等方式,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审批、放款等环节时效。第四是多措并举减费让利。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从我行的情况来看,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持续得到改善,在我行对公业务重点经营客户名单中,民营企业约占6成。今年以来,包括贷款客户数、贷款金额都有明显的增长,贷款利率有所下降,政策收到好的效果。”招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小企业金融部)总裁侯伟荣表示。

但数据增长的背后,也有一些新的问题,信心的缺乏便是其中之一。

“年初以来,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状态,一些企业处于停工状态,对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冲击;部分地方采取过于严格的防控措施,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对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下降。”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9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状况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6.3,比上月下降0.1点。从细项看,宏观感受指数为100.8,比上月下降0.4点,但仍高于景气临界值100;行业运行指数为91.8,较上月上升0.1点。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董希淼建议,要通过宏观政策持续调整,产生叠加效应,恢复和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激发市场投资需求,提振居民消费需求。新政策出台或原政策调整之前,应进行充分沟通;释放政策信号应有充分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为民企发展创新更多融资方式

金融服务好不好、可得高不高,企业的感受最明显。

在以“小商品城”闻名的浙江义乌,民营企业嘉联化工有限公司无抵押、无担保,仅凭用电数据,就成功申请到了60万元信用贷款。这是工商银行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电e贷”试点的成果。

据悉,该业务主要依据企业用电相关数据信息,以用电信息、税务、结算流水、征信等信息数据来感知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为小微企业或小微企业主提供线上小额贷款融资服务。“小微企业因为缺少抵押物,普遍面临融资难。我们和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合作推出‘电e贷’,依据企业用电量确定额度。”工商银行义乌分行客户经理陈杰介绍。

期,在国家协调机制指导下,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汩汩金融“活水”也流向了民营经济领域。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方明认为,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当前企业经营活动依然存在压力。企业经营难、资本市场价格下行,可能带来企业融资难。

围绕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目标,方明表示,银行业可进一步为民营企业“无贷户”提供低息首贷支持,针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年贷款支持。设立国家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银行提供贷款提供一定杠杆比例的担保。创新民营企业贷款资产抵押债券产品,增加银行放贷资金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建议,围绕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合格的抵质押物这一特点,金融机构应加强科技赋能,以解决民营企业授信信息不完整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推出征信保障等化解风险的手段,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帮助企业达到获得融资的标准。 宗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