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增强绿色金融标准对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人行无锡市中支念好“广、特、细、准、实”五字诀,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落地,助力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抓住“广”字,多维度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培训宣传。一方面,人行无锡市中支通过培训、讲座等积极宣讲《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试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绿色金融标准,无锡金融学会专场举办“‘双碳’目标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学术报告会,邀请北京中诚信绿金公司就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试行)》进行了详细讲解,全市64家学会成员单位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等共250余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参训人员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学习宣传,围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等,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参加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实效。其中,江苏银行无锡分行邀请总行绿色金融部相关团队对全行开展现场培训。

立足“特”字,探索贴合地方的绿色金融标准。为厘清绿色产业边界,有效识别“绿”与“非绿”,无锡市积极探索,围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总体框架,贴合地方发展实际强化绿色金融标准供给。一方面,采取政府部门推送、第三方机构认定和金融机构评价认定相结合的模式试点建立绿色企业名录库,已将232家企业纳入绿色企业名录库,累计对接绿色再贴现21.01亿元,支持企业100余家次;无锡市发改委与人行无锡市中支联合建立绿色重大项目发布机制,开展融资对接,今年以来发布96个全市在建拟建绿色重点项目,已完成融资对接项目83个,授信金额超500亿元。另一方面,推动宜兴市试点制定《宜兴市绿色企业认定标准》《宜兴市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两项地方绿色金融标准。同时,针对宜兴的特色产业,探索制定相应的绿色项目库,出台《电线电缆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环保装备制造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有关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同时,以《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为指引,结合地区实际,人行无锡市中支联合无锡市金融学会、无锡市银保监分局制定《无锡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框架指引(试行)》,结合无锡地区机构情况,构建法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引导法人机构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实现环境信息披露全覆盖。

着力“细”字,以组织建设和制度完善保障标准落地。完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保障绿色金融标准落实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无锡市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标准落实能力,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建立绿色金融专营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等专营机构,江苏银行、无锡农商银行等地方性机构逐步探索设立绿色支行等,立足绿色金融标准更好地服务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设立绿色金融管理团队,鼓励银行培育专业化绿色金融业务团队,如光大银行无锡分行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并设立绿色金融工作组、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工作组、低碳发展转型工作组等三个“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工作组,推动绿色信贷投放、绿色债券发行、环境权益融资产品研发等,落地了全市首单碳中和债,在全市率先发放碳配额质押贷款等;全辖15家法人银行均设立了由分管行领导任组长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领导小组,有序推进环披工作。

锚定“准”字,加快绿色金融平台建设和科技运用。为精准识别绿色贷款,无锡多家法人银行研发专门的绿色信贷平台,运用多种金融科技手段,提升ESG风险识别和绿色信贷管理水平。如宜兴农商银行研发上线绿色信贷管理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法,实现绿色信贷资产映标、绿色信贷实时统计、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等功能,形成了从金融产品创新到绿色金融科技支持的绿色金融信贷流程体系,提高了绿色信贷管理能力。无锡农商银行完成绿色信贷系统改造,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控制,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自动识别、自动上报、环境风险系统评估等功能,在提高信贷数据归类与统计的准确性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工作量。江苏银行无锡分行上线客户ESG评估系统,完成医药、化工行业环境压力测试,以及火电、钢铁、水泥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作。

突出“实”字,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立足绿色产业、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标准,无锡市中支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标准落到实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一方面,打造专项绿色信贷产品。2022年,人行无锡市中支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一行一品”工程实施方案》,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绿色产业目录加大绿色信贷专项产品供给,全辖35家中资银行申报42个绿色信贷产品。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绿色直接融资。今年累计发行各类绿色债券40多亿元,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债券等多个创新债券品种,先后落地全国首单地方国企绿色美元债券等绿色直融业务、全省首单绿色乡村振兴票据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