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葆和祥纱号”称雄汉口,成为湖北工商界一大巨头。这个纱号的经营者就是毛璧臣和毛树堂两父子。
(相关资料图)
毛璧臣,人称毛老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生于双溪桥蜘蛛地毛家(今双溪桥镇九彬村)。他少时天资聪慧,有过目不忘之奇,早年师从族人毛明经,常常语出惊人。可是他对诸子百家、经史文章不屑一顾,却对货殖增缺、日出月计情有独钟。其父毛羽卿见子科举无望,只好托付族兄提携经商。
毛璧臣从走村串户的小货郎做起,卖一些洋线之类的小商品。凭着能说会道的机灵劲和童叟无欺的职业操守,很快赢得十里八乡人的信赖,生意虽小,积少成多,生意越做越大。有了一定积蓄后,便在汉口汉正街开了一家商铺,专营纱和布。
1887年后,清咸丰皇帝推行洋务运动,施行工业救国,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当时就有很多国外资本家到汉口开办洋工厂,纺纱织布。毛璧臣买卖纱和布,了解纺纱织布生产过程,懂得一些纺织知识。他觉得买卖纱和布不如纺纱织布,于是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动员在汉经商的老乡募集资金入股,创办汉口第一家中国的纺纱工厂。创业期间,他从规划选址、设备安装调试到员工招聘培训、试产投产,事必躬亲,事事做得周至妥贴,使工厂顺利开工。毛璧臣精于计算,又深谙商道,加强了工厂的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使纱厂获利颇丰。
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毛璧臣为了扩大纱厂规模,奏请朝廷依照上海等地格制成立“官纱局”。一时间,汉口的游资散钱纷纷投向“官纱局”,纱厂越办越大,产品质量在全国独树一帜。毛璧臣为了与北京的“瑞蚨祥”和上海的“恒源祥”一争高下,树立自己的品牌,将纱厂立号为“葆和祥”。不久汉口成立商务局,毛璧臣以其雄厚的实力被公推为董事,得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赞许。
纺纱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一些入股老板忘乎所以,整天无所事事,花天酒地,沉醉于声色犬马。毛璧臣看到颓废之风盛行,痛心疾首,在商务局内开展整肃活动,及时遏制了这股奢靡之风,促进汉口纺织业繁荣发展。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于次年订立《辛丑条约》,规定我国付给八国“偿款”银子九亿多两。当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避难。清政府国库空虚,一时难以凑齐所需银两,举国哀怨。毛璧臣闻讯后,心如刀绞,寝食不安,当即认捐白银二万两,以解国家之忧。一年半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北京,为表彰毛璧臣对国忠诚,特下旨赐毛璧臣三品顶戴花翎,发浙江省补用,着长子及次子知县官位。毛璧臣陆续捐巨资修建江汉书院和学校。1915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汤化龙称颂毛璧臣“咸宁陶朱公,晚清一义士”。
毛树堂是毛璧臣的儿子,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少时在家读书,稍长到汉协助父亲经营。父亲去世后,由他继承纱号,几年功夫,将“葆和祥”纱号变成汉口纱帮巨头。清末,张之洞创办纱、布、丝、麻四局,因亏损招商承租,毛树堂为了将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承租,于1913 年和徐荣廷等十三人组建楚兴 并获得承租权,毛为董事之一。1914年, 李紫云等在汉口创办第一纱织股份有限公司,毛树堂投资10万元,于 1926 年接任董事长。
多少年来,汉正街的人吃水靠挑,点灯用油。外国商人到汉口后都有备用水塔饮水,自备电厂供电。一到晚上,洋街灯火摇曳,中国街一片漆黑。外国商人见有利可图,曾要求在汉口开辟水电市场赚钱。张之洞认为水与电事关中国主权,不准外商染指。1906年,毛树堂、蔡辅卿等和宁波旅汉商人宋炜臣主动组建水电公司,取名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取《易经》“水火既济”之意。他们在硚口宗关汉水边建水厂,在今中山大道建水塔。第二年,他们在今利济南路建电厂。1908 年电厂供电,1909 年水厂供水。
1927年,北伐军与驻武昌北洋军交战,北伐军要利用纱厂作为平台架炮轰城,毛树堂积极支持。当时附近数万平民入厂避乱,有人劝毛树堂远离避祸。毛树堂说:“岂忍谋个人之安危,而置数万人生计所系企业于不顾?苟有一线生机,必竭力挽救。”
有了雄厚的资本后,毛树堂在河北石家庄投资兴办大兴纱厂和河北峰县中心煤矿等企业,又在家乡咸宁永安、双溪等地开设多家店铺,均有成效。毛树堂成了响当当的企业家,纱帮巨头。
(文字来源:《清代咸商》刘世凤 著 编辑:孟涵 责编:陈妮娜 编审:熊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