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绛县三泉镇水西村是远近闻名的“家具村”,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有一定名气。该村主打产业是生产、销售各种家具。村里现有1700余人,从事这一产业的就有142户、500余人,其中,家具生产厂家有80户,经营门店有62户。

水西村赵高发一家也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家具经销门店。在新绛农商银行的帮助下,他家的家具经销门店由600平方米增加到2000余平方米。慢慢发展起来后,彼此的借贷业务终止了。


【资料图】

最近,一家人遇上了资金周转难题。发愁之际,新绛农商银行的两位“金融保姆”段栩鸽和郭鹏钢上门了。大约1个小时后,在二人的协助下,30万元贷款就发放到位了。“真想不到,现在贷款这么方便、快捷,还不用找人。”赵高发的家人有些难以置信。

去年11月底,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新绛农商银行成立了乡村振兴事业部,组建“金融保姆”团队,分批驻村、挨家挨户,问需于民、解民之忧。

团队由8人组成,两人一组,首批服务4个村,水西村是他们定点进驻的第二批8个村庄之一。

为了更好推动驻村工作,“金融保姆”会先和各村“两委”联系,在村民微信群中“露脸”,然后根据村“两委”提供的信息,挨家挨户地上门。

该行乡村振兴事业部负责人刘英斌介绍,经过多半年的摸索,该行根据村庄地域特征及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了“1234”工作法,即:“1”,每个村庄(社区)统一一张公示牌,公示牌上公开包村人员姓名、联系方式、驻村时间、服务范围等信息;“2”,每周二固定驻点办公,驻点办公要选择在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医疗室等有代表性的地点;“3”,包村人员要做到“三个务必”,务必通过钉钉系统进行签到、签退和记录营销轨迹,务必记录当天客户营销日志,务必通过电子台账做好客群标签化管理;“4”,每月开展4次固定活动:金融讲座、特惠购物日、“农”情关爱日(理发等)、信惠亲情日(义务劳动等)。

“这其中,‘客群标签化管理’是重中之重。”刘英斌说,“我们会将客户精准分类,标识存量类客户、提升类客户、潜在类客户等,准确掌握客户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米’。”

截至7月底,该行“金融保姆”团队已驻村12个,入户3131家,新增授信农户1500户,新增授信金额1.88亿元。同时,派生存款2570万元,开通554张信用卡,办理124户“晋享e付”,巩固了农信阵地,服务了更多客户。

组建“金融保姆”团队之前,新绛农商银行就要求各支行工作人员定期进村入户,可由于精力有限,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做不到;而今,该行乡村振兴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专门来做这项工作,进村入户成了常态;他们根据农户的生活作息错时服务,确保不漏一人。

过去,农户有贷款需求,自己找银行;现在,农商银行主动上门,即使农户没有贷款需求,该行也会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授信,为其攒下“备用金”,使其关键时候不求人。“单纯地放贷是很好办的,关键还要做好放贷之外的事。”段栩鸽说。

上门走访中,会遇到一些独居老人,这些老人大部分都没有信贷需求,工作人员会耐心地和老人聊天,解答老人关心的养老、社保等问题;有村民办喜事,他们会帮忙换新钱、送抽纸等;中高考结束后,他们化身“报考指导员”,他们还是“传声筒”,把老百姓的一些诉求传递给村“两委”。此外,该行通过举办“乡村行”篮球赛等文娱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频率,增加客户黏性。

正是这些“金融+”服务,进一步拉近了农商银行与老百姓的距离,使得该行真正从“走近”客户变为“融入”客户。“以前我们遵循的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现在是‘民即不呼,我也要应’。”该行党委书记说,“老百姓即使没有金融需求,我们也会尽全力提供非金融服务,本来就是老百姓身边的银行,就应该离老百姓更近些。”

从“足不出村”到“足不出户”,活跃在绛州大地上的“金融保姆”,让老百姓倍感安心、暖心、贴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