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首届清华五道口大湾区(深圳)金融论坛在深圳前海成功举办。18位来自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学界以及金融业界的权威专家学者,聚焦“创新 开放 合作——金融助力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主题,为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内地及香港金融监管部门、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共2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在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张伟代表主办方发表欢迎致辞。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南山区委书记曾湃发表致辞。中信银行党委副书记、常务副行长(代为履行行长职责)刘成,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郑浩剑作主旨发言。
(相关资料图)
周诚君表示,截至2023年3月末,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比例达到52%,大湾区“9+2”城市群跨境人民币结算比例更是达到63%,这标志着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他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推动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形成一大批中国本土的世界级企业和跨国公司,对于这种全球布局和转移升级要持一定的支持态度。在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支持企业在全球布局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深圳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毗邻全球重要离岸中心香港,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时,要激励其更多使用人民币,帮助其管理风险、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如此,不仅可以让中国金融市场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会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利益。
刘成表示,在“高质量发展示范地”这一使命引领下,大湾区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为进一步做好大湾区金融服务,第一,要加强政策引导,共建科创企业成长培育体系;第二,要加强市场一体化,共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第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共筑大湾区金融生态。丁安华表示,大湾区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要守住供应链核心枢纽、研发中心、清算中心、结算合并中心的地位,成为供应链人才集中地,通过金融合作、互联互通使大湾区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立于不败之地。郑浩剑表示,开放、合作、互联互通是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金融科技发展的努力方向,建议大湾区积极探索跨境金融创新,为更多创新提供引领示范。
本次论坛聚焦“跨境金融促进高水平开放”“科创金融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设立了跨境金融、科创金融分论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主持跨境金融分论坛,广州商学院名誉校长李晓、深圳高等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中信金控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常戈、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世纪证券董事长李剑峰、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李一平等嘉宾参与了跨境金融分论坛的研讨,就粤港澳三地跨境金融合作,银行、证券、基金等各业态在跨境金融方面的优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张伟主持科创金融分论坛,招商银行总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范雨、中信银行总行公司客户部副总经理施小纯、平安保险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斌、国信证券首席营销官袁超、卓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袁宏伟、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副总经理李实秋等嘉宾参与了科创金融分论坛的研讨,就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合新时代下科技创新需求,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讨论。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功能,用足用好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切实推动“金融支持前海30条”落地实施,在跨境金融和科创金融等领域重点发力,全市金融业围绕服务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金融支持前海30条”落地成效初显,构建“六通”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
2023年2月,人民银行等五部委推出“金融支持前海30条”,覆盖促进深港民生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特色金融产业发展、金融监管合作等多个领域的创新举措。多项政策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如民生金融方面,港资小微企业500万人民币外债、居民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又如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为大宗商品跨境现货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再如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方面,跨国公司财资中心建设、进口企业境外“不落地购汇”支付货款、拓宽境外机构境内人民币存款用途等。
有关政策将进一步强化前海作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的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从长远看,将促进深港金融由市场和业务对接,逐步向金融体制机制衔接等深层次合作迈进。如,进口企业实现境外“不落地购汇”支付货款,存在境外开立人民币账户困难的企业,无需开户即可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有利于推动境内企业与境外对手方签署人民币计价进口合同,规避汇率风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又如,大宗商品跨境现货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助力深圳建设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币定价中心,推动我国的大宗商品买方优势转化为定价优势。
在总行总局领导下,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外汇局深圳市分局积极推动,构建“六通”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一是深港账户通,截至2023年4月末,为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立账户24.98万户。落地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微信香港钱包在大湾区使用。二是深港汇款通,建成多币种资金清算渠道和支票联合结算机制,深港汇款最快2分钟完成。三是深港融资通,通过跨国公司资金池、授信额度集团共享、QFLP/QDIE等政策,拓展深港融资资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4月末,深圳已设立QFLP基金57家,基金规模约75亿美元。四是深港贸易通,银行积极运用金融科技,从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和贸易融资等方面服务深港贸易。跨境结算全流程线上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五是深港服务通,银行构建大湾区金融服务专属团队,设置大湾区服务热线、服务小程序,让企业享受到“两地认同、服务如一、畅行湾区”的便捷服务体验。六是跨境理财通,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截至2023年4月末,深圳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账户2.6万个。
科创金融聚焦服务科技创新,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战略部署,立足深圳科技产业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截至2023年1季度末,深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57%、30.96%。
一是创新信贷评估体系,提升科技信贷专业化服务水平。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自身数据和科技优势,探索差异化的信贷评估体系,多维度对企业技术实力进行量化评估并划分等级,解决银行对科创企业“看得懂”“敢放款”的问题,使金融服务更加适配科创企业特点。二是加强政银企合作,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当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逐步从“单兵作战”发展为“集团作战”的综合服务模式。深圳搭建了全国首个覆盖银行、证券、创投公司等全类型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联盟,以及全国首个包括政府、银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保险公司等在内的知识产权金融全产业链联盟。通过“市区联动”,常态化组织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路演,促进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源对接,“让金融了解科创,让科创找到金融”。三是挖掘知识产权金融价值,推动金融资源加速融入创新链。深圳出台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指导意见,发挥金融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关键作用。2020-2022年,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连续三年稳居全省首位,2023年第1季度同比增长160.4%。截至2022年末,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和发行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累计发行规模破百亿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