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推动增加有效投资和消费,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9月23日,银保监会发布数据,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5.6万亿元,同比多增5540亿元。其中,包括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增长尤为突出。今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贷款新增3.7万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1.8倍。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银保监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监管引领,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61.2万亿
2022年8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61.2万亿元,同比增长9.8%。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0%,同比下降0.1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0.5%,银行业总资产稳健增长,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5.6万亿元,同比多增5540亿元。
具体来看,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不断加强。今年前8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3.7万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1.8倍。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新增2.95万亿元,其中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银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增长加快,新增2.32万亿元。
过去十年间,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呈现较多亮点。日前,天津、安徽、青海三地的地方银保监局先后交出“十年答卷”。各地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出台多项金融支持政策助力制造业升级、支持科技创新,引领银行保险机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
聚焦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天津银保监局引导银行推出“芯片贷”“上市贷”“科创积分贷”以及“股债贷”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专精特新企业注入金融“活水”。截至6月末,银行机构专精特新企业相关贷款余额达208亿元。保险公司推出无人机保险、机器人产品责任险等创新产品,为科技企业保驾护航。如今,金融租赁公司已成为天津市金融业的一张名片。目前,天津市已设立11家金融租赁公司,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一,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稳居全国前列,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
安徽银保监局主攻创新发展,近两年,安徽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从1525亿元增加至3128亿元,增长105%,户数增长157%;全省科技保险保障金额从1360亿元增加至2971亿元,增长119%,年承保科技企业户数增长181%。
为更好发挥青海清洁能源“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独特优势,青海银保监局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科技赋能,建立“线上+线下”绿色项目储备库,优先支持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环保行业,支持有节能减排潜力的项目改造升级。截至2022年6月底,青海省绿色信贷余额2065.27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占比过半,绿色信贷覆盖率29.44%,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我国小微市场主体数量达上亿户,占据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堪称经济的“毛细血管”。银保监会数据显示,8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6.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23.3%。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6.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8月份中长期贷款新增1万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的75%以上。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引导银行机构进一步落实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主动跟进了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等的融资需求,对于符合条件的,及时提供延期还本付息、续贷等服务,努力做到“应延尽延”,切实缓解企业流动性困难。已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办理延期还本付息金额超过4万亿元。
8月末,保险业总资产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4.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6%。保险业务保持平稳发展。1—8月,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4.8%,赔款支出与给付1万亿元。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42.5%。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改善人民群众金融消费体验。今年初,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文件印发后,银保监会通过政策解读、窗口辅导、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推动银行机构认真落实文件要求。调查显示,21家主要银行重新梳理和评估服务项目及价格标准,平均取消计费服务项目14项,平均下调计费服务价格16项,平均向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减免优惠46项,可直接测算年新增减免费用62亿元。
2022年上半年,21家主要银行为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减免服务费用1375亿元,同比增长9.5%。从长期实施效果看,银行业通过规范服务定价方法、引入价格校准机制、实施更精细化管理、强化操作指导约束分支机构行为等机制性安排,还将进一步减少其他各类市场主体接受金融服务的实际支出。(记者 刘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