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起共治共享的诉前调解工作新格局。截至6月末,该协会成功调解诉前案件74起,涉案标的金额约1.23亿元,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用热情高效的服务,跑出了金融为民“加速度”。

“健全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


(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我们从诉调对接、诉调运行、考核激励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出发,健全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有效预防、有效分流、有效化解。”济宁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协会组织辖内各县市调解组织与13家基层法院签署诉调对接合作协议,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并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畅通调解组织与法院间的案件委派处理路径,实现金融司法调解服务全覆盖。通过召开诉调对接推进会、培训会、分析会等,研究流程、协商机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有效促进诉调对接工作顺利开展。在司法部门组织的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中,1名调解员被山东省人民调解委员会评为二级调解员。

协会指定专人负责诉前案件受理、分配等工作,对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主动接手、及时研判,对有调解意向的纠纷案件,跟进沟通,提高调解精准度。依托线下近百名调解员,组建调解工作群,及时接收会员单位调解申请,实现市县两级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全覆盖,提升了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

“集成平台”打造信息化支撑

济宁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凝聚银行、司法、法院、县协会等各方合力,依托金调网、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山东智慧调解信息系统等平台,构建起全流程在线委派、委托调解、出具调解协议书、申请司法确认等“纠纷+调解+裁决”的一站式纠纷化解模式。

一般而言,普通诉讼程序审限时间为3至6个月,疑难复杂的时间则会更长,诉前调解工作依托平台系统,实现线下案件调解、线上材料提交,一般3至15日就能完成整个调解过程,大大缩短调解周期。针对当事人众多、当事人不方便到场、同一当事人涉及不同案件等特殊情况,采用连续调解、线上调解等方式,实现当事双方“一次跑腿”“云上到场”即可完成整个调解过程。

2022年初,协会接手一起大额金融借款合同案,该起案件涉及8位担保个人和两家担保企业,依托系统平台,从提交立案申请、签订调解协议书,到法院出具民事裁定书,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调解+裁决”全过程,实现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和谐的三重功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协会依托各类在线诉调平台,调解贷款类案件39起、信用卡类案件34起、其他类案件1起,其中,通过“线上+线下”“现场+远程”双通道,调解纠纷案件8起,涉及金额413万元;达成司法确认36起,占全部调解案件的49%;平均调解周期为6天,矛盾纠纷化解调处通道进一步畅通。

“厚植人力”实现特色化调解

济宁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人才库暨调解员推荐工作,将会员单位中部分拥有法律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组建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员队伍。截至目前,协会共有调解员100名,其中,有法律资格证书的调解员11名,均具有丰富的法律或调解工作经验。

在此基础上,该协会围绕案件特点及各方当事人情况,通过召开案例分析会、沟通会等方式,对疑难案件进行专业分析,为专业、中立地进行调解提供智力支撑。如针对不同银行的调解倾向、宽限及减免政策,引导银行从有效回款的角度,与欠款人达成利益平衡;对欠款人,抓住“事实+情感”的主线,采用“以案说法、触类旁通”“趁热打铁、求同存异”等方式,取得欠款人认同。

据了解,诉前调解工作的提前介入有效帮助和引导当事双方理清事实,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既减少金融机构债权逾期风险,又减轻当事人还款压力。

自开展诉前调解工作以来,该协会共为30余家金融机构成功调解案件,帮助150余名欠款人从债务中脱困,单诉讼费一项就为当事人节省100余万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事人负担,提高了当事人的还款动力,收到各方感谢信10封、锦旗6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