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笔记:炉霍县充古乡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达曲河畔,国道317线旁,是交通要道,也是历来去藏抵青之要衢。平均海拔3520米,耕地面积7020.71亩,辖9个行政村。这里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有巧夺天工的民居建筑,还有返璞归真淳朴的民俗风情。
充古乡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卡萨湖,湖面积1.09平方公里,是我省高原湖泊中唯一的一个水禽较集中的湿地,国道317沿线最大的水鸟栖息地。卡萨湖的四周被多种文化所包围,记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是高原地区难得的文化自然生态观光的理想目的地。
1984年,炉霍县修建卡萨湖水电站时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石棺墓葬群,发现了石棺墓,并发掘了海螺、海贝和珊瑚等文物。石棺墓依地势分南北两个墓区,为更好保护已进行了回填。相关部门初步推测为春秋战国墓葬群。
“崩科式”藏族民居独具特色,非常吸人眼球。雕梁画栋,华美、富丽、精致,它们内部的绘画和雕塑,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令人惊叹不已。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
今年以来,充古乡举行了高原湿地自行车赛、赛马比赛,参赛者们在美丽的湖光山水之间上演速度与激情,共同体验“草原上的运动会”的独特魅力。
茂密的森林,迂阔的河谷,广袤的草场,遍地的野花,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之下敞开她柔美的怀抱,拥抱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意境燃起很多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走进位于国道317线旁的炉霍县虾拉沱镇瓦达村,“崩科”藏式民居错落有致,通村水泥路蜿蜒盘旋,行走在生态步行游道,绿水青山,山野田园,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2021年,瓦达村被炉霍县确立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对象后,成都市锦江区先后投入320余万元,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深入挖掘该村红色历史、民族文化、村风民俗,打造规范化、集成化、功能化、现代化的“一中心两广场”党群服务综合体。同时,通过支部共建、党员“轮值”驻村、资源互联等方式,帮助该村加强基层党建,带动15户村民参与民宿产业开发,建成炉霍县第一个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要想发展,就得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当时就想,留着这么好的生态资源荒着浪费了,得把瓦达做成‘崩科’文化的博物馆,让游客在这里沉浸式体验传统农耕文化,从中拓展村民们就地创业就业渠道,增加收入。”瓦达村驻点干部王宾告诉记者,一方山水养活一方人,大家说干就干,交通不便就先修路,没有住的就改建民宿,目标就是让游客来到瓦达村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开心。“瓦达村的水磨糌粑在炉霍县有名,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以前的传统式老磨坊改造成了现在的新式水磨坊风情体验区,以便于游客打卡体验。”王宾表示,瓦达村在打造民宿品牌的过程中,依托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生态环境、民俗展示、磨坊文化、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旅游产品(唐卡)等,积极向客人提供特色住宿、个性化休闲服务与多元化旅游体验,以情怀吸引人,以服务留住人。这几年,在炉霍县委、县政府和成都市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瓦达村结合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党建引领,村里构建起“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村多品支柱产业。同时还培育本土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瓦达村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瓦达村,藏寨古朴、村道整洁,漂亮的广场记录着红色文化,更展现出文明风貌,别具一格的“崩科”藏式民居民宿更是让曾经寂静的乡村再度活跃起来,“崩科”也成为炉霍县民宿的知名品牌。而这里的传统文化在流动升值中,不断得到传承发扬,有力助推瓦达村的产业发展。2022年集体经济带动人均增收800元,15户民宿今年已接待游客3000多人……目前,炉霍县将瓦达村作为“崩科”藏式民居建设试点,以点带面带动该县持续推动乡村庭院美化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探索传统村落利益共享,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让居民充分享受保护发展红利。记者:周燕 /文图 编辑:毛莉泓校对:杨雪责编:白马审核: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