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是指多少岁?
孩提是指2到3岁的儿童。孩提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精确是指儿童的幼儿时期。
这些称谓大多数都是通过古人的书籍或文章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襁褓是指不满周岁;2到3岁是指孩提;女孩7岁是指髫年;男孩8岁是指龆年;幼年泛称是指总角;10岁以下是指黄口;13到15岁是指舞勺之年;15到20岁是指舞象之年。
12岁(女)是指金钗之年;13岁(女)是指豆蔻年华;15岁(女)是指及笄之年;16岁(女)是指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是指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是指梅之年;至30岁(女)是指半老徐娘;20岁(男)是指弱冠;30岁(男)是指而立之年;40岁(男)是指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是指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是指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是指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是指杖朝之年;80到90岁是指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是指期颐。
哪个词语形容的是儿童时期?
垂髫。
教育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使人社会化。
现代教育以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作基础,处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因而,与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点。
汉朝皇太子的老师疏广,年老时要退休回家。因为他教导皇太子有功,在退休时,皇帝和太子分别赏赐给他的很多的黄金。人们猜度着:他得到这么多赏赐,儿孙们可沾光了,那得购买多少田产啊!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疏广对丰厚的赏赐却另有安排。他回家后,把乡亲、邻里、朋友、故旧请来,连续多日大摆宴席,请大家吃饭。眼看皇帝和太子赏赐的黄金都快要花完了,子孙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能分得一些皇帝的赏赐。
但他们谁也不敢跟疏广直接提出来,于是,就请托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去说情。那老人对疏广说:“你怎么只顾宴请别人,而不顾自己的子孙后代呢?”疏广笑了笑说:“我是老了,但还没有糊涂到不顾及子孙利益的地步。我正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才这样做的。我们家现有的田产,已经不少了,足够一家人耕种。只要他们勤劳经营,就足以满足衣食住行之需,能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
如果再给他们留下太多的田产,使之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就是教他们懒惰。俗话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有才德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会消磨他进取的意志;愚钝顽鲁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就会更加助长他的过错。我宁愿给他们多留下美德,也不愿多留田产而消磨他们进取的意志,助长他们的过错。”疏广说到做到,真的没有给子孙留下皇帝和太子的赏金。
这些古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做法,恰恰是体现了对子孙后代非常深沉的爱。正如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所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一个人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家庭生活,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父母给子孙后代“积财万千”,不如教他们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可靠的“遗产”。
这几位做父亲的,应当说有条件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且,他们财富都不是“不义之财”,是他们合理合法的“正当收入”。如果留给子孙后代,旁人也不会说什么。然而,他们却认为那对子孙后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在害,会后患无穷。他们不是不想让子孙后代获得幸福,而是想使他们永远获得幸福。
他们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到子孙后代长远的利益。因此,宋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高度称赞他们说:“真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工业时代的来临宣告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同时也在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人类进入近代社会。自此,民主逐渐取代了专制,法治逐渐取代了人治。近代家庭也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父亲的绝对权威逐步消解,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法律上的规定使男女平等地接受教育,大大改善了女子在家庭中被忽略的地位。
但是,我们不可述略的一点是,在工业化的社会,男子是从事社会生产的主力,是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男权色彩依然浓重,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并未完全实现。“男主外,女主内”,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父亲在家庭中主要扮演供养者的角色,教育孩子的任务主要的赋予了母亲,但父亲的权威地位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