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春日暖阳,走进大山深处的苗寨仙水洞,盛开的白背小报春、李花、桃花与翠绿的麦地相互交融,将散落在山间的苗家民居装点得春意盎然。沿着水泥路看去,树林、耕地、民居分散交融成的图景,恍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仙水洞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打平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地处横断山脉的一个山坡上,全组共有村民26户121人,其中苗族20户102人。小村周围多为林地,耕地与农户分散于林地间。据当地人介绍,仙水洞之名因有一处良好的出水点而得。

苗族村民王映昌家在大路边的核桃树下,无数蜜蜂在盛开的李花间飞舞,一群散养的土鸡在李树旁的报春花间闲庭信步,两头壮硕的黄牛正在刚发新芽的核桃林里惬意地烤着太阳寻找着新长的绿草,王映昌夫妻俩有说有笑地割着麦地外围被鸡啄食过的麦苗,准备给圈里的羊喂食“午餐”。王映昌说:“现在这个季节农活还不是太忙,在家打理打理园子,管理管理牛羊,也给自己几天闲时间。”

随王映昌夫妻走向他们家中,大门口的一辆小货车一辆小汽车格外显眼。王映昌笑着说:“这两辆车,一辆用来拉货物和贩卖牲畜,一辆用来赶街上道走亲串戚,现在水泥路通了,自己有车去哪都方便,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苗家人也学会了享受。”

喂完羊,夫妻俩回到家中,王映昌到房间里去看挂着的火腿,妻子则到院子一角的水龙头旁洗衣服,旁边的走廊里一架传统织布机静静等待着女主人来织布匹。整个小院收拾得干净整齐、井井有条,完全没有过去外界认知里苗族人家那种脏乱的样子。王映昌的妻子说:“过去人家都说我们苗族不讲究,一方面因为没有条件,另一方面因为一些不好的习惯。这几年条件好起来了,我们对卫生也有了认识,感觉只有把家收拾干净些,在着才舒心。”

“我们这个寨子变化真是太大了。水泥路通了,水架到家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过去那种打猎捕鸟、得过且过的样子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如果有时间,我自己吹吹芦笙,我媳妇织布绣花,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一个在读高中,这个日子还是好过呢!”王映昌介绍,他小时候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小学毕业就回家做生产,亲身经历了山寨的变化,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扶持下,靠种烤烟、核桃和发展养殖业,家家户户都实现了脱贫致富。2021年,他家20亩烤烟实现产值7.5万元,100多棵核桃虽价格不高仍实现产值1.8万元,自己发挥优势贩卖牛羊实现收入4万多元,自己还养了2头牛、7只羊、9头猪和一群鸡。“前几年供两个娃娃读书,也不觉得太吃力。”王映昌说。

“我家这种收入在寨子也就是中等水平。”王映昌介绍, 2016年以来,仙水洞村民小组先后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3.5公里4米宽的水泥硬化路面建设,并依托“千亿斤增粮项目”,建成库容10000立方米的水库一个、100立方米水池3个、饮水管道7000米,事关持续发展的水、电、路问题全部得到解决,烤烟、核桃、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苗族群众主动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仙水洞只是耈街苗族山寨的一个缩影。耈街彝族苗族乡现有苗族人口133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主要聚居在打平村、土皮太村9个村民小组。近年来,耈街彝族苗族乡抓住昌宁县实施脱贫攻坚苗族整族帮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乡村振兴等重要举措的机遇,积极在苗族地区实施农业、水利、交通、扶贫等项目,在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同时,着力从思想观念、致富能力等方面,提高苗族人口综合素质。2021年,打平村、土皮太村两个苗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149.7元、11708元,分别是2016年的2.38倍和2.34倍,苗族村寨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民生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苗族山寨全面实现了新的跨越。

据了解,耈街彝族苗族乡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谋划乡村振兴,提前做好规划和项目储备、申报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苗族村寨的扶持,努力实现各民族同步发展。

“各级这么关心我们苗族,我们自己也要更加努力。今后我们就是要好好的干生产,努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努力过上更好的日子。”虽然没有豪言壮语,王映昌朴实的话语,却说出了苗寨人的共同心声。

(文章来源:中国农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