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盼牛市久矣
撰文/ 陈邓新
编辑/李觐麟
(资料图片)
当下,资本市场有了微妙的变化。
近日,一个段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2023年5月,中国银行突然涨停,令资本市场有了遐想:2006年12月中国银行涨停,上证指数次年涨至6124点;2014年11月中国银行涨停,上证指数走牛年涨至涨至5178点……
种种迹象表明,A股似乎有了牛市的“前兆”。
那么,银行股的异动到底意味着什么?牛市的脚步是否临近,为何市场意见不一?新老周期交汇,“中特估”还能走多远?
大象起舞,底层逻辑生变?
银行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但之前并不受待见。
毕竟,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因为资金链断裂先后倒下,令外界对欧美金融业的担忧加剧。
这个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4名经济学学者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美共有186家银行在遭遇挤兑时可能出现资不抵债,存在步硅谷银行后尘的可能。
另外,A股银行板块的业绩并不出彩。
2023年第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银行合计营业收入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合计净利润为5742.9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招商银行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速双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请输入图说
浦发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
以上可见,银行板块的想象力并不大。
此背景下,银行股突然强势起来,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自然备受关注。
之所以如此,与“中特估”的走俏有莫大的关系。
所谓“中特估”,即资本市场此前给予央企、国企的估值较低,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需要重塑估值,体现央企、国企的真正价值。
这意味着,上述企业的底层逻辑变了。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大家对‘中特估’比较陌生,对“价值投资”就熟悉多了,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但终点是一样的。以银行股为例,大多市净率长期在1倍以下,难道银行赚的是假钱?”
上述私募人士进一步指出,上市银行历来大方,乐于真金白银分红,42家上市银行2022年度拟合计派发5877.04亿元分红,其中分红规模超百亿元的共有10家,超过A股分红总额的30%。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特估”的上涨是有底气的。
据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8日,中特估指数累计涨幅为35.63%,跑赢同期上证指数25.7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中国建筑、中国移动、国投电力、华润三九、中国海油盘中均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知名财经大V“基民柠檬”感叹:“三大赛道已经变成新“三傻”了,原来的‘三傻’现在牛气冲天。”
把握不好节奏,更容易亏钱
尽管如此,部分投资者对“中特估”并不感冒,郑飞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坐标郑州的投资者郑飞飞,沉浮A股已有十七载,手中没有“中特估”相关的股票,持有的是多只微盘股、新能源股。
“以前买过银行股,的确是高分红,但本金亏了,后来就不玩了。”郑飞飞完美错过了“中特估”行情,“去年11月就看到这个题材,没想到越炒越火,竟然成为主线行情了,我的股票连陪跑的资格都没有”。
郑飞飞进一步表示,央企与国企的确应该价值再发现,这也是大势所趋,但要警惕游资在其中翻云覆雨,玩“割韭菜”的把戏,“有一个说法是‘中特估’将带领A股进入牛市,但实际情况却是股市涨出了熊市的感觉”。
毕竟,初衷良好不代表结果美好,把握不好节奏更容易亏钱。
对此,知名财经大V“天津股侠”表示:“A股抱团炒一两个热点,强者恒强,其他的不管死活,逼你高位追涨热点,然后热点跳水杀跌,机构获利走人,散户吃套站岗,然后再去找新的热点,周而复始的盈利模式。”
请输入图说
把握不好节奏更容易亏钱
更为关键的是,“中特估”能否创造A股的牛市,仍值得商榷。
郑飞飞告诉锌刻度:“A股差不多十年一个大轮回,历史上1995年、2005年、2015年都是大牛市,可以说距离下一轮大牛市应该不远了,但要说现在就是可能不太准确,按以往的经验,逢3顶多是结构性行情,逢5才是大牛市!”
因而,“中特估”行情还需要继续观察。
“逻辑搞反了,是中国银行在牛市行情中出现了涨停,而不是中国银行涨停就意味着牛市出现,这是有区别的。”郑飞飞如是说。
简而言之,投资者不要太兴奋,要理性看待资本市场的微妙变化。
有专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特估’带来牛市的说法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牛市不是突然就来了,而是某个东西已经出现了苗头,突然又出现了一个催化剂引发了人们的共识。”
援军不断,“中特估”或走得更远
需要注意的是,看好“中特估”的声音仍然涨了上风。
财通证券表示:“我们或已正站在新一轮牛市起点之上,短期的迷雾掩盖不了长期的坦途,把握‘上证50高股息央国企+科创50赛道大切换’。”
事实上,拥抱“中特估”早已机构的共识。
譬如,私募头部玩家高毅资产于2023年第一季度进入中国铝业,旗下两只产品位列中国铝业前十大股东的第九位和第十位,合计持仓数量为2.566亿股。
再譬如,2023年5月15日至19日,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招商基金将各自发行央企ETF产品,产品募集规模上限均为20亿元,合计为60亿元。
一言蔽之,“中特估”的援军不断,而这背后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投资观重塑。
多年以来,资本市场喜好投机、热衷赚热钱,造成上市公司中的央企与国企估值偏低,甚至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估值垫底。
这背后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央企与国企不单单追求盈利,更要不同程度的承担社会责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短期来看,无法利益最大化,但长期来看,于国于企都是好处多多。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牛市早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只不过绝大部分人浑然不觉而已,绝大部分人都还停留在过去的僵化记忆和扭曲的投资经历记忆之中,殊不知市场早已经发生了质变。”
请输入图说
“中特估”的援军不断
另外一方面,基本面改善。
2020年至2022年,经过三年的国企改革,央企与国企的基本面早已今非昔比,权责更为透明、活力与效率双双得到提升、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过去的三年,国有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7亿元、增值234亿元;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超过了35%,实现了新旧更迭、促进了动能转换。
总而言之,“中特估”如若持续升温,量变引起质变,那么促使A股酝酿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不在话下。
毕竟,投资者盼牛市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