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2023集装箱港口自动化改造技术发展论坛在天津召开。

论坛聚焦智能、高效、安全、可靠性和项目周期等议题,探讨了码头自动化改造的技术路径和系统方案,并实地观摩天津港太平洋集装箱码头14台四绳轮胎吊自动化升级后的作业情况,旨在通过深层次的交流,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传统码头向智慧港口升级的中国方案。


(相关资料图)

本次论坛由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和天津港集团联合主办,三一海洋重工协办,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秘书长张如星主持。

长期以来,达产周期长、自动化程度低、系统效率不高等一直是轮胎吊自动化改造的痛点。作为主办方之一,天津港集团副总裁杨杰敏指出,国内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已经超过了国外的速度,但堆场自动化改造有着更大的挑战,直面挑战和痛点,去探索解决,是我们举办论坛的出发点和落地脚。

天津港股份副总裁吴强认为目前四绳轮胎吊改造的技术方案仍需要进一步优化,要通过多方合作共同解决效率这个系统问题,同时着手制定港口行业的效率验收标准。

盐田东港顾问黄力衡则希望主机厂商在改造的设计和执行阶段,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如何用最小的土建和设备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例如从冗余、安全等方面,如何在减少设备传感器数量,保障安全的同时,还能降低码头的运维成本。

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陈文均指出,智慧港口建设是市场的必然趋势。在会上,他结合梅东码头的案例,重点分享了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与生产冲突、完善港区新基建推动车路协同技术、码头数智化转型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宁波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周坚勇则建议行业协会制定效率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标准,目前无线通讯技术、各主机厂家感知系统数量繁多已成为行业维保改造的痛点。

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吴嘉伦从自动化设备维保方面进行分享,认为后期维保难、周期长是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

在讨论会上,各港口的技术专家结合自身的业务实际和码头现状,分别分享了自动化的规划和面临的挑战,对港口行业的远程调度和操作标准制定的迫切性、效率的定义标准、自动化设备维保的压力、无线通讯的需求等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正因为技术难度大,所以天津港集团决定与三一海洋重工在太平洋集装箱码头进行联合开发,已成功推出HI-MOVE智能四绳自动化解决方案。在本次论坛上,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介绍说,HI-MOVE方案成功突破了安全、效率、智能化及批量交付等关键技术难点,解决了四绳防摇防扭、高精度抓放箱识别、堆场任务智能调度等问题。

HI-MOVE高效率

针对传统四绳轮胎吊自动化改造后的效率问题,HI-MOVE方案集成了三一SCC运控框架,实现了超强的运控覆盖,自主研发的大车自动纠偏系统,横纵向精度优于±30mm。基于激光点云+AI图像技术,实现堆场及内集卡全自动化抓放箱,外集卡远程半自动作业。

从2022年9月1日开始自动化生产作业,天津港太平洋码头14台RTG自动化改造项目已累计完成超过30万标准箱作业,本贝移箱效率28move/h,综合作业效率18move/h。

HI-MOVE高可靠

HI-MOVE方案集成了30多类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车道、箱区、设备全方位的360度覆盖,多层次、多尺度的纠偏及保护措施,实现全速跑大车时保证轮胎吊偏移量≤35mm,定位精度≤±30mm。

HI-MOVE高智能

HI-MOVE方案集成了三一SSS智能框架,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采用了全自动产能分析、人机配比分析、智能换车/换箱等多种智能技术,实现简单舒适的顶级操作体验。1:4的人机配比,小于200毫秒的视频延时时间,让智能化技术助力用户提高效率,同时降低失误率。

HI-MOVE快速交付

据介绍,天津港太平洋集装箱码头14台RTG自动化改造项目从2021年10月15日开始到2022年8月31日,完成全部改造、调试工作,并开始自动化、常态化生产作业,历时9.5个月。

据悉,14台设备改造先后分批进行,第一批7台设备2021年10月15日启动改造,至2022年4月30日生产试运行,历时6.5个月。技术验证成功后,第二批3台设备自2022年5月30日停机改造,至2022年7月15日交付作业。同日,最后一批4台设备也启动了停机改造,至8月31日交付使用。后两批设备改造各历时1.5个月。

HI-MOVE智能四绳自动化解决方案从传统集装箱码头升级改造的难点、痛点出发,闯出了一条可落地、可复制的“中国路径”,相信可以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而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