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实习记者赵月,记者杨希 北京报道

6月8日,贝恩公司和恒生银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个人金融服务报告:金融服务助力跨境生活》(简称“《报告》”)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深化,大湾区居民将展现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具体而言,《报告》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50% 内地受访者及30% 香港受访者表示,目前正在使用或有兴趣使用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若各项互联互通政策在未来五年持续改善,内地和香港受访者将考虑分别额外投放15% 和10% 的可投资资产于跨境投资产品。

在购买意愿方面,有超过40%的客户将无需跨境就能完成开户和交易等操作视为购买跨境金融服务首要标准之一。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有更多不同资产类别或风险级别的产品种类可供选择。无需离境便能获得跨境理财产品建议,也是受访者的考虑因素之一。

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强劲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极大的经济潜力。截至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GDP约为1.9万亿美元,据贝恩对预测数据的分析,2027年大湾区GDP能够增长至2.8万亿美元。同时,大湾区不断加强互联互通,提高了人们跨境活动的意愿。《报告》显示,跨境出行限制解除后,超过90%的内地居民计划去香港,约70%的香港受访者预计在通关恢复后一年内会前往内地。

如此背景下,大湾区居民中已经投资购买跨境理财和保险产品的客户占比较两年前有所提高。《报告》显示,超过50%的内地受访者和大约30%~35%的香港受访者,已经购买或有兴趣购买跨境金融产品服务。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有兴趣在未来购买跨境金融产品的客户占比略微下滑。《报告》对此表示乐观,认为大湾区庞大的人口还孕育着巨大的潜力。

具体来看,在理财方面,《报告》显示有超过1/3的内地客户有兴趣在未来3年内购买跨境理财产品,也有将近1/4的香港客户表达了对跨境理财产品的兴趣。跨境理财产品在较富有的人群中更受欢迎。在资产超过100万人民币或港币的客户中,有64%的内地客户和46%的香港客户有兴趣或已经购买了跨境理财产品。中港两地的客户均表示,动荡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在过去两年选择“稳扎稳打”。

在保险方面,《报告》认为,恢复通关后,跨境出行人数迅速增多,预计将推动香港保险行业复苏。香港保险业联会CEO刘佩玲表示:“香港保险行业在通关恢复后展现出积极的前景。内地访客业务预计将逐渐恢复。保险公司也在积极招募一线代理人和后台员工,由于需求量大但人才有限,填补人员缺口的难度较大。”

在按揭贷款方面,《报告》指出,持有跨境贷款产品或对其有兴趣的客户占比与2020年相差不大。在这次调研中,大多数对跨境贷款有兴趣的客户特别对按揭贷款产品感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研究客户群发现,富裕家庭、准退休或退休人士对跨境投资的兴趣最浓厚,并拥有最多的人均可投资资产(超过80万元人民币)。富裕家庭对跨代传承保险的需求较大,而即将退休人士为应对他们退休及未来医疗的需要,则优先考虑稳定收入来源。

如何更好地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报告》认为,跑通服务的两种渠道:数字渠道和实体渠道。数字工具简化了客户研究、购买和使用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但是客户依然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尤其偏爱数字技术与真人结合的互动方式。据《报告》,被问及最喜爱哪两种跨境金融服务渠道,超过40%的客户选择了一个数字渠道加一个实体渠道的组合。

恒生银行数码银行主管赖芳玲表示,“客户重视与我们客户经理和财富专家的交流和互动,而我们的数字渠道能够帮助客户在自己熟悉的环节完成自助服务,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言而喻的是,大湾区客户展现出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如此需求下,《报告》指出金融机构制胜大湾区的三大法宝:深入了解内地和香港两地客户需求和偏好、针对各个客户群开发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众的全渠道客户体验。

针对如何打造全渠道客户体验问题,《报告》认为要建立正面的跨渠道体验,金融机构需要卓越的数字工具,并与线下实体渠道融合。在数字体验方面,客户期待跨境金融服务能够无需跨境便能完成开户、账户管理等操作;在实体渠道方面,客户在获取咨询建议、建立关系和完成重大交易等环节,期待能与真人互动沟通。

近年来,大湾区不断发布政策,促进跨境金融服务发展。2023年2月新颁布的“前海金融30条”,其中主要的措施包括扩大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Ⅱ类、Ⅲ类银行账户试点银行范围,探索在前海合作区加强线上业务创新,试点开展信用卡视频面签;允许前海合作区内符合条件的港资商业银行依法共享其香港母行掌握的同一香港居民信用状况,以及支持港企港人在前海合作区创新创业等。

据悉,恒生银行现已开设三间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分别位于香港上水、香港中环及广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