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一波快速发展之后,我国药物创新遭遇了“瓶颈期”。创新药的冬天何时过去?医药创新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创新药产业界和投资界关注所在。


【资料图】

5月19日,由证券时报举办的“2023生物医药创新论坛暨第二届药物创新济世奖颁奖大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会上,与会专家以多领域、多视角对我国创新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凝聚发展共识,展望未来新篇。

本次论坛采用线下会议+线上直播方式进行。证券时报社副社长高宁,济世奖评委会专家、大冢上海药物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程杰飞博士,济世奖评委会专家、原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柴逸峰,济世奖评委会专家、宜明昂科董事长田文志等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企业及代表颁奖。

会上,济世奖评委会专家、大冢上海药物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程杰飞博士,济世奖评委会专家、恒敬生物CEO黄予良博士,尧唐生物CEO吴宇轩博士,盟科药业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王星海博士,皓元医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永刚博士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资本市场对于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与引导作用。作为资本市场的主流媒体,证券时报长期关注并致力于推动医药行业发展。

(证券时报社副社长高宁)

证券时报社副社长高宁在致辞中表示,“在这几年的评选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药物问世,看到一家又一家创新药企在环境变化中成长起来,一些传统药企通过药物创新重新或持续获得增长潜力,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跻身国际舞台,参与国际创新竞合。”

但在经历一波快速发展之后,我国药物创新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混沌阶段进入理性阶段,投资、政策乃至国际化竞争的程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产业新变局,以获奖企业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优秀掌门人、优秀科学家正在向更理性、更精准、更可持续的创新升级,带动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新时代。

(评委会专家、大冢上海药物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程杰飞)

济世奖评委会专家、大冢上海药物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程杰飞博士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生物医药进入Biotech 3.0新时代。“在Biotech 3.0时代,临床需求将是医药创新的主要源头,人工智能将在更基础的临床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成功的应用,脑、老化和神经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将会迎来突破。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未来要克服地缘政治,走全球化道路,从以价格取胜向以质量取胜转变。”

(评委会专家、恒敬生物CEO 黄予良)

创新药研发以高投入、高风险著称,作为最早在国内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家,济世奖评委会专家、恒敬生物CEO黄予良在会上分享了他“做药”的经历和心得。他认为,创新药研发失败是大概率的,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创新药研发者应该做自己擅长的阶段,呼吁产业界加强合作,形成相互帮助、各自发挥长项的氛围。

基因编辑药物和ADC药物是目前全球创新药领域的研发热点。会上,尧唐生物CEO吴宇轩、皓元医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永刚,分别分享了基因编辑药物和ADC药物的研发现状和未来方向。

(尧唐生物CEO 吴宇轩)

据吴宇轩介绍,2019年以来,mRNA疗法迎来爆发式发展,正成为治疗疾病的强大而通用的工具,包括用于癌症和传染病的mRNA疫苗。基因编辑可以用于治疗单基因遗传病、肿瘤,甚至常见病。其中,体内基因编辑技术难度更大,但潜在的适应症范围更广,是真正实现“通用型”药物的形态。他认为,相比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在蛋白质水平调控,基因编辑治疗在基因水平调控,对致病基因清晰而蛋白质水平难以成药的靶点具有划时代优势。基因编辑治疗对于特定基因引起的肿瘤和遗传病有极大潜能,随着技术发展,还将向常见病尤其是慢性病领域拓展。

(皓元医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永刚)

陈永刚详细介绍了ADC药物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已上市品种和重大药物交易,以及在研药物的靶点、临床分布、毒素选择、偶联技术等。他指出,ADC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很多治疗领域可以探索,ADC改良和创新趋势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研究更多靶点,二是开发新款毒素,三是开发多肽偶联、抗体片段偶联等更多新型偶联药物,四是应用更新的偶联技术。

会上,盟科药业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王星海则介绍了一个相对不那么“卷”的领域——抗耐药菌新药的研发趋势。

(盟科药业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王星海)

王星海指出,细菌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针对耐药菌的新药研发是永恒的主题。据他观察,目前抗细菌感染研发管线主要由中小型企业推动,整体研发管线储备不足,而抗菌药研发难度大,进入门槛较高;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变,对抗菌新药的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正在开发的抗菌药物相对集中在传统领域,以抗生素为主,不能充分解决世界上细菌耐药性的威胁,需要拓展新的治疗手段。(知蓝)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